在這裏,紅色和綠色是主色調——離北京*近的3萬畝紅海灘彙聚成一片紅色的海洋,與此相連的5萬多畝綠色蘆葦,不時随風掀起陣陣葦浪。不遠處,22公裏長的鶴泉湖河道裏,遊艇穿梭往來,成群的鳥兒在低空飛翔。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生态畫卷徐徐鋪展。這是修複後的遼甯省淩海市大淩河口濱海濕地向世人呈現的獨特風景。
21世紀初,用海規模擴大,海洋工程增多,導緻原有河口灘塗被割裂,天然潮溝連通性受損,濱海濕地成爲人迹罕至的枯水荒灘。近年來,爲強化大淩河口濕地的生态修複,淩海市拆除人工堤壩3670米、疏通潮溝9317米,建成生态海堤1000米,種植蘆葦、堿蓬草37公頃,恢複濱海濕地面積190公頃。由此,淩海的濕地版圖實現有序延展,全市濕地面積擴大到80萬畝。濱海濕地生态系統的高質量修複,也爲鳥類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和繁殖地,野生鳥類的種類由253種增至347種。據了解,世界9條鳥類遷徙通道,淩海占2條,分别爲東亞及澳大利亞西亞通道和環太平洋通道,鳥類年遷徙量近300萬隻。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丹頂鶴、東方白鶴、灰鶴、天鵝等約4.3萬隻,流蘇鹬、大紅鹳、黑臉琵鹭等6種鳥類屬首見。
濱海濕地生态環境的明顯改善,使大淩河口這一中國*北濱海濕地的優勢得到了充分釋放,按下了“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快進鍵。淩海市東方華地城投資20億元,在3萬畝枯水荒灘上建成了集濕地溫泉、海洋溫泉、冰雪溫泉、生态溫泉于一體的16平方公裏的國家4A旅遊風景區。國學院、滑雪場、滑冰場、垂釣樂園、蘆葦泛舟、河海觀景、開心農場采摘等産業鏈配套項目全部投入運營,年吸引客流量100萬人次,附近1500名農民變成了産業工人,實現了生态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大效益同步提高。
“這個生态文明融入鄉村田野,集觀光、休閑和度假于一體的旅遊綜合體,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目之可及,随便走走,每一地都很美很舒緩”,這是一位上海旅行商對淩海東方華地城的印象。風景就在路上,處處皆是風景。如今,這個享譽全國的東北地區*的濕地旅遊目的地,正邁向區域協同發展的*旅遊度假區。
本文轉載自人民網,内容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内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删除!